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, 2008的博文

诗人流沙河

  流沙河,早就与“大毒草”《草木篇》一起闻名全国。如今,流沙河与他的新诗一起又与读者见面了。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,四川金堂县人,生于1923年。早在解放前,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,就是一个追求光明、酷爱文学的少年。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“十月读书会”,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。新中国成立时他17岁,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。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,决计脱离它而独立生活,毅然辍学前往山区当了小学教员。   流沙河的文学才华受到党的重视,经作家西戎推荐,他被调到《川西农民报》工作,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。这时他已是一名青年团员,他以他的赤子之心,写了许多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诗篇。   1957年1月,流沙河、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《星星》诗刊。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《草木篇》及其他作者的各种流派的好作品,在全国一枝独秀,深受读者欢迎。   “反右”开始,《星星》被指控为“反党刊物”,《草木篇》则是最毒的“大毒草”。天真的流沙河以为这只是一场误会,跑到西安避风。不久被勒令回成都接受批斗,接着被戴上“大右派”帽子(时年25岁!),留文联机关监督劳动,当“反面教员”。   当他在西安“避风”时,正值成都市川剧团在该市演出。一天,一群年轻川剧女演员在骊山游览,忽然有人惊叫:“看!那个勾着脑壳散步的就是流沙河!”一双双目光投向他,其中一双久久不能收回:想不到,“猖狂向党进攻”的流沙河,竟是位形容可怜的青年!她对他产生了同情。后来,又从一位老作家口里了解到流沙河的为人,更为他感到冤屈,她设法接近他,给他一些安慰。   这位女演员,就是后来做了诗人妻子的何洁。   “文革”将要开始,报纸上已在点名批判“三家村”的时候,他被押送回老家金堂县城厢镇。唯一为他送行的人就是何洁。她同情他。她更爱他——爱他的气质,爱他的人格,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。   回到老家劳动改造,流沙河当了一名锯木匠,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。三个月后,何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。在当时,能够和“右派”离婚可算是“幸运”的了,她却抛弃了工作,从成都来到了县城。她并非没有想到当这种人妻子的艰辛,特别像流沙河这样说来很可怕的人物,但决心永远和他在一起。   1966年农历七月初七,是他俩新婚的日子;门外是背着刺刀枪的武装民兵,屋里没有一个客人;流沙河的老母做了一小碗红烧肉,一家三人围着小桌庆贺喜事。   替...

孙中山灵柩葬在何处

  孙中山先生逝世至今已55五周年。对于他遗体问题,有各种传说,有的说解放前被运到台湾去了,有的说风化了,传说纷纭。坟葬的实际经过是:   孙中山对他的遗体和葬仪曾做过吩咐。对于遗体,他叫送给协和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。至于葬仪和棺式,他吩咐仿照苏联的殡殓办法,也要任民众瞻仰遗容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,遗体送北京协和医院施行手术(去内脏)和防腐。当时苏联赠送的玻璃盖钢棺未运到,因此暂殓于西式玻璃盖楠棺内。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。1929年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市中山陵。移灵时,遗体从楠木棺内移至欧式铜棺中。换棺时,遗体上换下来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内,封存在石塔中,作为孙中山灵柩停厝该寺的纪念,这就是“孙中山先生衣冠冢”。   孙中山遗体虽经防腐,但终因技术水平问题,不久皮肤颜色黯淡变黑,经专家鉴定,不能长期保留瞻仰。经当时“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”决定,改用欧洲铜棺盛殓、土葬。192年5月26日起灵南下,6月1日安葬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中山陵。   孙中山灵柩所以安葬在南京,是因为:孙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大总统到钟山(即紫金山)游历时曾表示过:“候他日逝世后,当国民乞此一块土,以安置躯壳也。”   中山陵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(山东人)设计建造的。中山陵墓从1926年3月12日奠基,至1929年6月1日安葬,用三年多的时间。陵墓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。主要建筑物有祭堂、墓室、墓道和碑亭等。墓室内放着孙中山大理石卧像,供人们瞻仰。装殓在铜棺内的遗体就安葬在卧像底下的长形墓穴中,用钢筋水泥封固。据至今还健在的拱卫孙中山陵墓的老人证实,陵墓至今未移动过,完好无损。   原载1980年中山大学校刊 江林宣 摘